創城大決戰中,總公司勇敢地扛起“排頭兵”的重任,廣大干部職工充分發揚“特別顧大局,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講奉獻”的精神,“挑戰極限,鏖戰六月”,為創城全力以赴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在解放路、通達路、陶然路西段、預制廠、拌合站、修理車間等各處施工現場、作業一線,在公司領導、機關科室人員、施工管理和技術人員、駕駛員、操作手、農民工等各條戰線、各崗位上,涌現出了一大批感人的先模人物和可歌可泣的先進事跡。總公司“鐵軍”將士超越極限、忘我奮戰,用汗水、用心血澆鑄出燙金的榮耀,感動著各級領導、各界朋友,感動著現場采訪的每一位媒體記者。
6月18日,《臨沂日報》、《沂蒙晚報》和《魯南商報》同時刊發了《臨沂市政,六月鏖兵》的長篇紀實報道,謳歌了“全軍”士氣,鞭策著每一名“將士”為奪取新勝利勇往直前、奮爭不息。
現將全文轉發如下,向日夜奮戰在一線的全體“指戰員”致敬!
臨沂市政 六月鏖兵
——臨沂市政工程總公司全力以赴投入創城“大決戰”
波瀾壯闊的臨沂創城決戰大場景中,一支400余人的隊伍在人們視野中漸行漸近:他們在臨沂干了很多驚天動地的活,卻從來不事張揚;他們沒有直接的創城任務,但是手頭上干的40多個項目卻和創城息息相關;他們在市場中摸爬滾打了10年,卻一直追求著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這支隊伍,就是被臨沂市民譽為“鐵軍”的臨沂市政工程總公司,“特別顧大局,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講奉獻”是其鮮明特點。
創城:極限之戰
進入六月以來,臨沂市政工程總公司總經理龐玉坤的腦海里,有一張清晰的“施工倒計時圖”,這張圖上的每一項工程都有科學精密的計劃和實施步驟:解放路工期一個月,6月25日前完成;蒙山大道祊河橋最后一跨鋼拱合龍后的橋面鋪裝、綠化和南下穿等后續附屬工程施工正在進行,力爭早日竣工通車;通達路南段全長10.08公里的路面改造工程三個月的工作量要求一個多月完成,7月10日前通車,2200米的工業大道6月16日開工6月25日完成,涑河治理景觀工程7月1日前完成,聚才路西段要求7月1日前竣工。在建的陶然路西段、沂河左岸右岸防洪堤工程、臨沂大學內環路等工程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我們現在是在挑戰自己的極限:體力的極限、技術的極限、管理的極限、資金的極限。”龐玉坤總經理說,“但是,臨沂人民在看著你,臨沂市建設局和各級領導在關心著你。關鍵時候,臨沂市政敢打硬仗、挑戰極限的精神,全部出來了!”
眾多的工地上都發生著“站著站著就睡著了”、“騎著電動車打起盹來”的真實故事。路面公司南坊施工隊長王濤是個拼命三郎,帶著施工隊,在南坊片區路口改造攤鋪,每天晚上12:00前下班的時候是少的。6月8日早八點,已在金壇路加了一整夜班的他趕往南坊工地,騎著電動車就打起了盹,摔醒后才發現腳部骨折了。
“騎著車子怎會打起盹?”面對疑問,病床上的王濤還覺得不好意思:“你看,該干的活都耽誤了!”
“我看著確實心疼啊!”龐玉坤說,“創城攻堅克難的關鍵時刻,咱市政人就得沖上去!”
作為各項工程的“后勤部長”,公司副總經理王金詩和來鳳濤的任務也很重。他們要在一個月時間內籌集足夠的資金,還要籌集80萬噸石料,每天要調送880多車石料才能完成任務。
攤鋪機穩穩前進,運輸車穿梭奔忙,壓路機來來回回,6月12日夜晚的解放路改造工程現場燈火通明。47歲的傅步銀兩手不停比劃著,指揮著一輛挖掘機耍雜技般將一車石料卸了下來。“公司要求不能破壞路兩邊的綠化帶,你看看我指揮的車,兩個輪胎正好壓在綠化帶的空隙里,這要求指揮非常有經驗才行!”傅步銀說,他現在有自己一套熟練的手勢,每一臺經過他指揮調度的車輛,都能看懂。
臨沂市政工程總公司總經理助理王建民——解放路改造工程的項目主管介紹,解放路開工僅半個月,就完成了34400立方米的土方開挖。這個數字意味著,在平地上挖出了一個長3公里、寬14米、深0.8米的長方體。這還不包含8680立方米的回填石屑,三層43000平方米的水穩碎石攤鋪。
半個月的時間,完成這么大的工程量,質量有保證嗎?“你放心,我們是梯隊作業、壓茬施工,所有工地、所有工序通過合理調配、通盤協調,實現了全程無縫隙銜接。”解放路施工負責人商震說。
“我們每天9臺拌合站滿負荷運轉,14臺攤鋪機連續作業,20多個工作面同時展開,整個公司24小時不間斷施工。”臨沂市政副總經理連夫臣說,“這對我們的施工管理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確實是個考驗,但是我們勇敢迎接了這個挑戰!”
來自威海的施工監理姜樹棟通過一段時間的接觸認為,整個施工過程組織周密、有條不紊,確實是一家實力強、規范、專業的施工單位。最近的“取芯”和行車荷載能力檢驗結果都表明,施工質量是符合規范要求的。
精品:“鐵軍”之謎
臨沂市政工程總公司隸屬于臨沂市建設局,成立于1961年3月,起家于一座瀝青爐和幾輛地板車。而今,公司已經具有國家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公路工程施工總承包、路面、路基工程專業承包一級資質和境外工程承包經營資格,在國內市政行業具有此類資質的企業很少見,公司在青島、濰坊、福州、溫州和新疆等地設有分公司。公司具備承建各類城市道路、橋梁工程、排水設施、各等級公路、水利設施和大型體育場等各類工程施工能力。
這么大的一支隊伍、這么分散的工地,這么多的精品工程,臨沂市政高層如何打造出來這么一支“鐵軍”?
近年來,臨沂市政承建了九曲沂河大橋、沂蒙路祊河大橋、蒙山大道祊河大橋、東興路、濱河大道、經濟開發區路網工程建設、南坊新區基礎設施建設、涑河綜合治理、臨沂商城路橋、臨沂大學、市區道路改造等重點工程。在外地,每年都能實現工程總產值2億多元,目前在蒙古國中標了一項900萬美元的公路工程。近年來,數十次獲得國家、省、市優質工程獎。
在建的蒙山大道祊河大橋是“世界少有、亞洲第一”的大跨度異型拱連續梁橋,多項技術填補了臨沂橋梁建設史上的空白。如,跨度最大的橋梁,單跨長度達120米;第一個采用掛籃施工的橋梁;最大的大體積砼施工,一次性連續澆筑2300立方混凝土。“挑戰技術極限”作為一種精神被重新提出,落實到具體行動中來。大橋建設過程中,臨沂市政成功解決了以上關鍵技術難題。
“10年來,臨沂市政和臨沂城共同成長,完成領導交辦的任務、建造讓臨沂市民滿意的工程,我們責無旁貸!”龐玉坤說。
公司副總經理連夫臣說,臨沂市政每接過一個活來,首先考慮的問題不是掙錢,而是,如何把這個工程干成精品。這幾年,臨沂市政把每一個活都做成了優質工程,其中的秘訣就在于此。
有一次,外地一家業主找到臨沂市政修路,業主的要求是,工期很緊了,你就在原來的路上罩上一層瀝青面就行了。但是,負責這項工程的副總經理連夫臣經過實地調研發現,鋪上一層瀝青確實可以縮短工期,也很好看,但是,工程質量不能保證。“這條路是這個地方的交通主干道,超載車多,有的車達五六十噸重,路原來的基礎不行,用不了多長時間,瀝青路面就會壓毀,到時候,人家會說,臨沂市政修的路,真孬!”
經過多次科學論證,業主方也發現這樣設計施工不妥,就確定再鋪上兩層水泥穩定碎石,路這才開始修。
“這樣修,我心里踏實!”連夫臣說。
文化:管理之本
這么大的一支隊伍,這么緊張的工期,這么多的工地,這么優秀的施工質量,沒有科學的管理顯然是不可能的。在臨沂市政高層看來,管理不是吹胡子瞪眼,不是罰款通報,而是真正做到“文化管理”、“以人為本”,以“文化引導、情感凝聚、事業激勵、制度規范”為核心內容,推動企業永續發展。
從小就被大人教導“修路架橋、造福后代”的龐玉坤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現代企業,除了追求利潤,應該還有超越追求利潤的更高理想。”
在龐玉坤看來,這種理想,可以理解為“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臨沂市政人作為城市建設事業的一員,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一個個精品工程,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來提升城市品位,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這不僅僅是責任和義務,更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和途徑。
“理想”旗幟的感召下,臨沂市政人把“創造精品、服務社會”作為公司崇高的使命,把城市建設作為自己的事業,把造福市民作為自己最高的追求。
“我們每天都到各個工地上轉轉,但我們不是去監督。而是,看看有沒有問題需要協調?看看有哪個工人累了困了?看看他們吃得怎樣?”剛從新疆分公司歸來就趕到施工現場的公司副總經理趙勇說。
50多歲的李作現站在不時呼嘯而過的工程車旁,滿眼血絲,呼吸著瀝青刺鼻的氣味,神情堅定。“我15天來睡的覺,加起來不超過三個晚上。我就是睡不著!”李作現說,沂蒙路沂蒙路祊河大橋、金雀山路改造工程都曾讓他幾天幾夜沒合眼,“我們創造了歷史,現在,解放路這么大的工程,這么高的要求,這么緊的工期,我們同樣是在創造歷史!”
本著“創造歷史”的態度去工作,這工作就有了責任感和使命感。解放路施工期間,天降大雨,蒙山大道左右各300米處汪洋一片,原來開挖的路槽被大水泡了。解放路工程技術負責人王依興說,不晾干就做水穩肯定基礎不牢,對將來的路面質量影響極大;坐等晾干要很長時間,而重新回填的人力物力需要的費用在10萬元。
“換填!”公司高層果斷決策。王依興解釋說,為了對工程負責,這部分換填的費用寧可自己先墊著,也不能讓路基留下質量隱患,更不能讓定好的工期延遲了。
“水準儀靜靜站立著。他也靜靜站立著,一動不動。嶄新漆黑的路面上,黑色的鞋子,黑色的褲子,黑色的上衣,黝黑的臉龐,只有頭上灰色的太陽帽白得耀眼……”這是一位記者眼中的,蒙山大道祊河大橋工地上該公司測量員付榮磊在工作。這位記者寫道:“他忘記了周圍的一切,完全沉浸在工作之中。”
工作著是美麗的,勞動著是幸福的,勞累著,也快樂著。這種信念,已經像根扎進泥土一樣,植根于臨沂市政人的心中,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