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16時30分,經過6天奮戰,沂河高架路(濱河東路——溫泉路)高架部分上面層瀝青攤鋪任務全面完成,打贏了沂河高架路瀝青攤鋪第一場戰役,為整個工程如期通車打下了堅實基礎。
已鋪好的道路平坦寬敞,干凈整潔,宛若一條長長的灰黑色飄帶伸向遠方。
這幾日天氣晴好,正是瀝青攤鋪施工的好日子。施工現場40臺運輸車源源不斷地運來瀝青料,4臺攤鋪機緊張有序地攤鋪冒著騰騰熱氣的瀝青混凝土,大小壓路機自如穿梭,施工人員火力全開,確保瀝青路面平整密實。
“瀝青攤鋪主要分為上面層和下面層施工,年前已完成10萬平方米的下面層施工,2月25日開始大面積上面層瀝青施工。”緊盯工程進度的副經理付榮磊說。
此次沂河高架路上面層攤鋪南、北幅全長6920米,瀝青混凝土使用9500噸,厚度4厘米,共計6天時間。瀝青路面的上面層攤鋪工作,是整個路面攤鋪過程中質量要求最高、工藝要求最嚴的一項工程。為確保施工優質、高效,路面公司全體參建人員嚴格按照標準化進行作業,緊扣工期節點,嚴格控制瀝青混凝土拌和、運輸、攤鋪、碾壓、檢測等各個環節,并制定輪班制工作模式,做到人歇機器不停歇。
外界的氣溫是決定瀝青路面施工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冬季施工與夏季施工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冬季氣溫低,溫度散失快,生產、運輸、攤鋪,碾壓需要銜接地更加緊密,所以必須“趁熱打鐵”一次成型,不能有一絲一毫懈怠。
陽春三月,氣溫雖然逐漸回暖,但早晚溫差大,大風天氣居多,這給瀝青攤鋪工作帶來不小的挑戰。“上面層攤鋪的SMA-13改性瀝青混凝土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對溫度要求很高,比普通瀝青混凝土要高10—20℃,因此,每晚下班后和早上上班前看天氣預報成了必須做的工作。”項目經理張樂凌說。如遇大風、氣溫低的天氣,施工人員合理調整攤鋪和碾壓速度,使其相應變快,再適當減少碾壓用水,增加人工找補,確保瀝青攤鋪順利推進。并且,這些瀝青混凝土里摻加了木質纖維,增加了瀝青混凝土的粘性,在攤鋪過程中,必須做到一次攤鋪成型,不允許出現人工大面積修補的情況。
瀝青拌合站距離施工現場大約60分鐘車程,如何讓拌合站與運輸車輛有效銜接,提高運輸效率?怎樣組織協調40多輛運輸車源源不斷地將瀝青混凝土運抵施工現場?在大風天氣下,如何控制瀝青溫度散失過快?
這些問題以及攤鋪過程中發生的各種各樣的緊急情況,對于干過高鐵片區等多項重點工程的張樂凌來說都不是事兒,用他的話說:“這些年也是摔倒過、吃過虧的。”
20歲的楊勝森已經在工地上“摔打”了快兩年了,對于處理上述問題也頗有經驗。“跟著師父干,多積累積累經驗,目前碰到一些小問題可以自己處理了。”楊勝森自豪地說。
剛從江西贛州項目回來,現在在施工現場幫助查漏補缺的化書國經歷了北京東路提升改造施工、高鐵片區施工等“大場面”,他笑著說:“瀝青攤鋪這項工作,常受天氣、溫度、地理位置影響,即使同一個地方同一天,遇到的問題也會不一樣,所以經驗積累很重要,只有干得多了,經驗才能慢慢積累起來。”
不負春光乘勢上,項目建設爭朝夕。項目搶抓晴好天氣,提前安排部署,科學優化施工方案,并對施工作業人員進行崗前質量、安全教育培訓,緊盯攤鋪過程中各個環節,嚴抓工程質量。
沂河高架路是臨沂市“三環十五射”骨架路網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長約20公里。該工程建成后,可形成聯系高新區、羅莊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東西向交通大動脈,對于緩解臨沂市交通擁堵,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撰稿/攝影:路面公司)